400-071-8888

张正河: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来源:
时间: 2018-11-06

《县域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序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更加重视农业、稳定农业。农业农村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是调节劳动力就业波动的“蓄水池”,是扩大消费新的增长点。只有持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巩固发展稳粮增收好形势,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才能为适应新常态稳定市场信心、扩大回旋空间、增强应对底气。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可归纳为:成事不足(有限),败事有余(无限)。

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高效化,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规模化,方向是集约化,路径是产业化。

首先,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的耕地如何有效公平规范地流转,为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工具运用提供了条件,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不过,机械化是有条件的,平原地区很有效,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

其次,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特别是信息技术为农业进步插上翅膀。

第三,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无论是小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还是龙头企业,都是在市场经济引导下的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的主体。

第四,经营者主体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了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

最后,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定要避免破坏环境的行为,实现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包括消费过程的循环经济。

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四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一是由于大量的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务农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谁去种地问题;二是由于生产规模小、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而带来的如何种地问题;三是由于农业生物化学应用不当、工业污染加剧而带来的吃得安全问题;四是由于退耕退牧、环境治理、粮食主产区产业限制而带来的农牧民的收入不体面问题。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农业基础非常薄弱,农业现代化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多发重发,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

2.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我国目前的人均可耕地面积和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40% 33%,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将继续加剧,供求平衡保障的难度继续加大。

3.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户均耕地不足 8亩。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趋加剧,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常低,目前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 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 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 1%,难以融入国际竞争。

4.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比较,相差 10-20 年左右。一是生物育种,落后于国际水平 10 年,我国良种产业化进程比发达国家落后 10-20 年。二是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我国属起步阶段,多数领域尚属空白,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卫星通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信息压缩及高速传输、宽频高速网络、人工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广泛运用于农业。三是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 90%以上,我国仅为 35%-40%,农田灌溉技术、设备、基础理论研究等大约落后世界先进水平 20-25 年。四是农产品贮藏、加工,以色列、日本等国家每年粮食总产因贮藏不当损失率为 1%,果品、蔬菜损失率为 8%,我国损失率分别为5% 20%,落后国际先进水平 10-12 年。五是新型药品、饲料,落后国际先进水平 10-20 年。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我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10-15 年。

5.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对国际市场农产品依存度不断加大。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进口农产品的到岸价格,2014 年中国粮豆进口超过了 7700 万吨,粮食净进口超过粮食总产量的 13%,远远超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规定的 5%目标。

6.务农收入低,不体面,弃农撂荒、农业兼业化现象日趋严峻。农村与城市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在 3 倍以上,“抽水机式”的农村人才输出机制使得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386199 部队”构成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是最大的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指示

第一,粮食主产区。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所以,到湖北、山东省农业主产区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第二,生态脆弱区。在视察四川、甘肃、内蒙、湖南等中西部地区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贫穷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的根本任务。生态脆弱区重点发展特色优质农牧产品,如以优质水果、干果、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业;以优质牛羊及小动物为主的畜牧业;以藏药、蒙药、苗药、热带药等代表的民族医药;发展少破坏或零污染的风景民俗旅游等。以特色农牧产品加工及生物资源利用型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着重突出东产西进转移产业。重视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加速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提高组织化程度,加速推广节水等保护性农业技术等。

第三,大城市及工矿业发达区。在浙江工作时,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撰文提出,浙江已全面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更有条件也更有必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天津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城市要发挥独特优势,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现代都市型农业将三次产业有机融合,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在江苏考察时,习近平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这些重要思想和观点,既新颖又朴实,既宏观又具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一盘棋总体把握的前提下,客观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而做出的科学判断,为不同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多方用力,走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1.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尤其是保护好高产良田。要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2.强化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力度。在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刚性增长的新形势下,要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跨越,必须突出科技的特殊功能,要舍得下气力、增投入,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3.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地怎么种”为导向,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及农村能人返乡到农村经营农业。

不同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一是大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重点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进城、就业、融入问题;推进土地适度规模与集约经营(精准农业)及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经营;保障菜蓝子、米袋子供应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推动加工业发展及布局;促进国际化的商品型农业体系及品牌建设;发展都市休闲农业。

二是矿业富裕地区:重点解决土地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运用和提升农业多功能性。

三是大宗农产品产区(包括东北地区):重点实施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实施规模型农户(国营农场)商品粮生产经营工程;实施仓储、物流运输、米豆品牌树立工程;实施产品和生产过程标准化工程;推进合作经济组织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保土保粮及大宗农产品生产工程;实施食品加工(肉、粮、油、菜)工程;推进清洁生产、健康养殖工程建设;开展空心村土地整理工程等。

四是西部地区:重点发展特色优质农牧产品,如果、杂粮、牛羊及小动物、民族特色药材等;发展少破坏或零污染的风情旅游;改善交通和信息化条件,推进优质特色农牧产品的品牌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8 20211018.All Rights Reserved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