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71-8888

【南方日报】张正河:县域经济产业选择 须因地制宜

时间: 2023-07-22

转载自:南方日报,2023-07-20


   【南方日报】张正河:县域经济产业选择 须因地制宜


    专家简介

    张正河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三化同步”战略研究首席专家,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县域经济、区域发展与城镇管理等研究。

     南方日报记者 梁钜聪 摄


  “目前,广东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城市经过极化发展后,对县域的辐射效应更强,我看好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正河向记者表示。日前,他参加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专家咨询座谈会暨专家智库启动仪式,其间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张正河认为,县域是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县域经济在产业选择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资源、区位、历史等多角度研判确定适合当地的产业,并坚持规划不变、久久为功,将产业链科学嵌入县、镇、村中,实现协调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实习生 方雯秀

    县域是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

    南方日报:发展县域经济是“百千万工程”的重点,县域经济在区域协调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正河:我认为县域是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飞速发展,人口、资源大量向城市聚集。发展至今,农业的现代化怎么办?这时会发现,县是城镇的末端,同时又是镇、村的前端,县“连城带乡”的节点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而且,县的行政权力相对集中、完整,自由发展空间较大,同时区域自然条件比较相似、文化传承基本一致,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作出发展规划,并且落实执行比较容易。

    所以,县城是实现城乡融合、协调最好最重要的点,发展县域经济对实现城乡协调有着现实意义。当前,各地县域经济发展的蓬勃态势和增长潜力已经逐渐凸显出来。

    南方日报:广东为何现在再次强调发展县域经济?

    张正河:发展至今,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时机和条件。

    一方面,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必然会经历极化和辐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要素从农村到县城再向城市聚集,这是4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然而当这种发展极化到一定程度后,城市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交通拥堵、生活成本攀升,人群开始有反向流动的想法。加之,此时城市的带动功能增强,就如同辐射一般将能量向县域扩散,产业链开始向县城、乡镇延伸。目前,广东是中国改革最前沿的地方,尤其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能量非常大,对县域的带动性就会非常强。

    另一方面,区域的平衡发展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增大,如果不加以调控容易陷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我们现在有条件避免这个问题,通过政府有意识地规划、调控,将城乡发展之间的时滞缩短。从这一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又是走出中等发达国家陷阱的重要一步。

    实事求是发挥比较优势

    南方日报:日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因地制宜、因县施策抓好产业培育。在县域产业的选择上,应有哪些考量?

    张正河:我认为最关键的理念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现在有些地方看到哪个产业火热就发展哪个,结果造成“千县一面”。每个县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千万不要急躁、盲目,要结合已有基础、资源禀赋等选择适合的主导产业,而不是毫无基础地创造一个产业。“百千万工程”是一个高质量工程,不是“填空白工程”。

    比较优势有多方面,首先是硬资源,包括金属、煤、油等矿产资源。其次是自然条件,比如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动植物产品等。同时,区位因素、交通位置也是重要资源。另外,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经济发展的良性环境。

    我建议,县委书记们要回顾本县的发展历史。一方面分析地方志,所在区域适合种养什么动植物、出过哪些名人、有哪些重要事件等;另一方面分析过去几个“五年计划”时期当地的发展规划,有竞争力的产业等。以这样的思路,再结合专家学者的调研、判断,就能很清晰地规划出应该发展何种主导产业,由此实现百花齐放。

    南方日报:当前各个县都在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很激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张正河:要避免同质竞争、一拥而上,我想从后端来谈,也就是考核机制,这是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如果都是按GDP考核,那结果就是每个县都去招商产业,一方面能落地的产业有限,另一方面强行招商到的产业不一定适合当地发展。

    我认为,在设定考核指标时,要根据资源禀赋等具体情况科学分类。有些县本身就有生态属性,需要提供饮用水,无法发展工业和大规模养殖,那么就不单考核GDP,更要考核GEP,并且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来看,下游经济发达县也应该有区域补偿。而对一些发展已经领先的县,考核指标的设计上要更激发提升土地亩均产值,而不再是企业数量。另外,有些县本身就不会有太多人居住,不必强求城镇化,反而可以建成休闲场所,将能否成为城市后花园作为考核项目。

    说到底,还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考核。各个县也要先认真调查研究,想清楚再行动。

    将产业链科学嵌入县、镇、村

    南方日报: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一提法和之前的城镇化有什么不同?

    张正河:新型城镇化提得比较早,但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这种城镇化是去年提出来的。

    目前,县城的建设已经越来越完善,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基本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这时候反而镇、村存在问题,因为县城对镇、村亦有“虹吸效应”。但这时我要强调,农村人口减少是趋势,不必害怕。

    在城乡协调发展中,应更多地让一部分懂农业、爱农业的有志中青年回到农村,在农村进行现代化的农业改造。我发现,广东农村的“两委”干部普遍年轻化,他们以更现代的思维建设农村、发展农业,他们正让农村更有活力。

    南方日报: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县、镇、村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实现协同发展?

    张正河:县、镇、村之间也应该是协调发展的,这在产业发展上可以设计,将产业链科学嵌入县、镇、村,密切三者联系。

    比如,现在一个县设计产业布局,我们建议以县城加3—5个中心镇的方式,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由此再向周边乡村辐射,形成上下游关系。这种设计,更容易实现农民当工人或农民兼职工人,由于村、镇、县的距离相对较近,人员也能在这些区域流动。这样,县、镇、村的关系从产业链上、人员流动上都更为紧密,这是一个比较合适且理想化的状态。但需要县城统一谋划,将几个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设计好。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07/20/content_10067975.html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8 20211018.All Rights Reserved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