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71-8888

三农人物专访:张正河:县域经济——乡村振兴与四化同步的主战场

时间: 2019-10-19


【三农人物专访】张正河:县域经济——乡村振兴与四化同步的主战场


一、以县为抓手着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改革开放41年来,农民为农村改革和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至1985年,农民造田搞粮食。我国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由粮食短缺过渡到粮食产量富足。短短的时间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归功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第二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7年,农民造厂搞供给。中国的乡镇企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半壁江山。在世界上形成了一个中国独特的、相对分散的工业化的道路(由于户籍及粮票管制);第三个阶段是1997年至今,农民进城促迁移。中国放松了户籍限制制度,特别是放开了粮食的粮票制度,农民大幅度的向城市迁移,到城市打工。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步伐。

当今的中国拥有的工业门类在世界上最齐全,城镇化率达到59.58%,信息化应用规模巨大。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应用发展迅速,那么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如何发展,四化如何同步?在乡村振兴和四化同步的过程中,如何借助信息化和大数据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农人物专访】张正河:县域经济——乡村振兴与四化同步的主战场

由于各地条件和资源差别非常大,在推进四化同步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状况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计划,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县市连接着城市和农村,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我国行政区划体系变化中最具稳定性且重要的单元。所以以县为单位来推进产业发展,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一个省的东部西部南部北部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别非常大,实际推进过程中会有不便利性。县域是推进四化同步非常好的抓手。

二、科学选择并稳定发展县域主导产业

涉农产业仍然还是县域的主导产业之一。那么在规划设计农业主导产业的时候,我认为必须考虑到的几个方面:

第一个考虑自然条件的合适性。因为地域不同地理差异性较大,不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单纯去创造新的产业,填补产业空白的做法是错误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适宜发展不同的产业类型,因地制宜是效率最大化的必然途径。应该从自然条件的合适性来选择一个县域主导产业。统计当地作物和牲畜的种类进行排名,选择排名在前不需要防护且生产效率较高前五种,并将这十大产业作为县域的主导产业。

第二个方面是要考虑当地农民和当地的合作社,考虑当地是否有适宜的交通、加工、仓储、技工等基础条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然后请有能力并了解该县域产业的行业专家为当地产业做合理规划,并组织开展各类培训,为当地农民和合作社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

第三个方面是要把握市场的波动性,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产业基础完善后还需要根据市场行情进行生产结构调整。根据互联网大数据了解主导产业在全国种植和使用情况,判断该产业是否适宜种植。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市场产业波动造成的损失。当前大数据与县域经济、县域特色产业的结合已经走到了新的阶段——特色产业的计划经济。产业发展中有了大数据和信息化的支撑,了解了产业的市场行情,通过产品订单,就可以把产业做到更有计划性。

【三农人物专访】张正河:县域经济——乡村振兴与四化同步的主战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做好县域主导产业的规划。要对地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整理、归纳和研究,选择最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产业,主导产业确定后,在无特殊情况下应当保证主导产业稳定不变。

政府持续推进主导产业发展时,不要盲目追求产业创新,学习和借鉴其他地方的特色产业是好的,但一定要把符合当地条件放在首位。这样,在政府和农民的合力下,经过多年的积淀,主导产业就会越做越好、越做越精细、越做越有地方特色,为打造县域特色的产业品牌奠定基础。地方的政策措施上可以有所创新,但主导产业盲目创新填空白对给县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三、发展县域城镇助力乡村振兴

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和乡村振兴战略两者并不矛盾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17%发展到60%左右,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速度非常快。那么未来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这个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同的观点也在不同场合不断涌现出来。

美国城市化率达到83 %,欧洲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70%以上,有观点称中国的城镇化率不可能非常高,因为中国和欧洲国家的国情不同,不能盲目学习。我们再看看和我们条件相近的亚洲国家,日本的城市化率2017年的时候为93%,韩国城镇化率也达到83%。现在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凡是发达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是低于70%的,或者严格上讲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基本上没有发达国家。

这样的判断,给我们大家启示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必须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没有农业,就不可能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讲,没有现代化的工业,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就不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走出去,就不可能会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中国现在城镇化率为59.58%,还有10%-15%左右的空间。但也有观点称现在农村都已经没有年轻人了,没有中青年来去实现农业现代化了,已经没有人口红利了。我们必须要促进农村和城市的统筹规划。城市要发达,农村也要发达,城市富裕,农村也要富裕,工业生产现代化,农业也要现代化,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才是真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如果大部分的人留在农村,不一定能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从这个观念上讲,在城乡统筹过程中,现在仍然需要更多的人要走出去,走到城市去。但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有一部分中青年人或者大学毕业生返回农村,做“一懂两热爱”的农民,实现我们农业现代化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到那时,土地的流转整合、规模化经营、产业科技化、操作现代化,还有农村的治理,都可能实现。我国提出2035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正是考虑到了这个过程,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和乡村振兴战略两者并不矛盾。

城镇化过程需要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城镇化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那么就要求城市必须要有产业解决人口就业问题。所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刚好符合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实现产业城镇融合发展。

【三农人物专访】张正河:县域经济——乡村振兴与四化同步的主战场      

在中心镇,或者县城周边,交通区位良好和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形成一个以专业为特色的,重点打造一个品牌或者某一个特色产业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当中有基础产业、研发部门、龙头企业,吸引大量劳动力;有充分的就业机会,便利的交通,人口也可以在小城镇真正留下来。

县城这个区域内,在中心镇域内做好产业集群就一定要考虑好,集群中各个主导产业或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一定不能出现互相冲突的现象。如食品产业园区中一定不能引进有污染性的化工企业、机械加工等粉尘大的产业。在产业集群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产业主导功能,互相之间不能有冲突。同时要在集群内实现一二三产的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延长产业链。

四、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振兴都极为重要。城镇化过程中还是会有大量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而如何吸引一部分人才回到农村,需要考虑五个层面:第一是需要负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县委县政府以及各级领导能够准确地把握国家政策和当地的实际需要及条件。第二是需要吸引企业家和有创业想法的人才回到农村,积极吸纳从各类院校毕业的想要从事农业行业的学生和有创业想法的人群。第三是要有选择性挑选出有能力人群进行集中的多方面的专业培训,然后将培训人群分成小组分散到不同企业当中,也可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样,企业失败的机率就很低,发展成为产业龙头的可能性很高,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第四是积极引进行业专家,特别是推广型专家。如果有专家指导发展特色产业,当地农民既有实践技术又有科学支持,对于产业的发展一定会起到良好的作用。第五是要抓住村级党务负责人、村委负责人、合作社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乡贤们的人脉优势、资源优势,帮助家乡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把更好的项目资源带回家乡。

      如果将人才这五个层次的思路全部弄透,人才问题也就可以慢慢解决了。人才问题得到解决后,通过优化要素组合,产品的营销问题、资本问题、科技问题也可以找到解决办法。

文:李建云、李睿、魏薇/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转自:中农富通微信公众号。


专家简介

张正河,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涉农企业管理、县域统筹发展规划与农村科技创新。管理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专题主讲教授,清华大学、人大客座教授,国家“三化同步”战略研究首席专家,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业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国农业产业化学会副秘书长,省市政府的经济顾问和相关部委的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专业方向:涉农企业管理;县域统筹发展规划;农村科技创新。主持包括国家级重大、重点等省部以上科研课题40多项,获省部以上科技进步、社会成果等奖励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著作与教材20多部。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8 20211018.All Rights Reserved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